自己的意料之中,任你绞尽脑汁负隅顽抗,又能死撑得了几时?
察哥心中念罢,他的手也缓缓举起,随即向下狠狠一劈,一双略显秀气的眸子中也蓦的透出一股杀气!
夏军阵中如飞蝗一般的遮天箭簇骤然腾空,箭矢穿棱的同时,夏军各部劲骑策动,也如滚滚怒涛一般向宋军席卷过去,而萧唐所部宋军大阵中军健一面架起盾牌防御,一面也向夏军倾射出漫天的箭雨,虽然向南侧缓缓移动,可是各部人马结成的军阵也如坚固的顽石一般密密麻麻的聚在一处!
宋军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麾下部曲大阵在承受敌军的猛攻的同时,聚集力量开始向南侧步步进行,虽然行进的速度不及夏军骑众迅猛,可是在行进过程中也已然能够保持密集的阵型抵消敌军骑兵的冲击与步军的压制。
夏军的骑众则分成数拨,有的从左翼迂回饶了一个弧形向宋军大阵侧翼且驰且射,右翼的数队骑众则紧紧咬住宋军的后阵。随着双方在箭雨打击下已经开始出现伤亡,战斗的规模也渐渐扩大。夏国马步军行动迅速,直如数股汹涌澎湃的巨浪怒涛,而宋军则是一只生得钢铁硬壳的玄武神兽,虽然行进速度缓慢了,可是敌军一时间也冲不垮阵型,何况现在夏军除了斜侧山岭地域,对宋军几乎呈三面合围之势,而许贯忠向萧唐所荐之策也是因为敌军兵力分散,莫不如集中所有力量强攻一面,才能得以冲出这兵家险地。
而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宋军在强攻一面杀出个突破口之前,绝对不能因敌军各个方向的强攻而冲垮了阵型,否则便要像前番刘法兵败那般,被夏军围而歼之。
眼见宋军短期内败相未呈,大军军阵也渐渐退出斜倚的山岭连峦,察哥嘴角噙着一抹阴冷的笑意,旋即又断然下令道:“传令下去,命铁鹞子军集结从山后杀出,冲垮敌阵!”
------------------------------------------
作者按:这段时间也曾听过有些好汉言及主角绿林官场双线行事,而官场这边的情节比例比较大,怎么还没造反等说法。其实我也明白关于官场这边的情节多了,难免会致使本书水浒味道变得淡了。
可是从开始写这部,我就是打算尽量将水浒与正史相结合,然而依本人的愚见,在前面章节我也说出了自己对于宋时背景下起义的局限性等观点。虽然我对于水浒有情怀,但是如果真把水浒中梁山军引入正史的话,贸然造反只会被尽数荡平歼灭,毕竟史实中的宋江所部兵马就是被张叔夜打败而投降,而史实中四大寇中声势最大的方腊军是被哪知部队摧枯拉朽般荡平的,诸位也心知肚明。还要拉起杆大旗反宋、征辽、灭金......就算我多花心思尽量刻画好水浒中人,并且把造反大事的过程说得尽量圆满,可是依我个人对于这段历史背景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么说那都是开挂yy流。既然是历史题材起码还是要保持一定尊重的态度,一本连自己写着都无法自圆其说的,这也已经违背了我写书的初衷。
何况官场中的情节,征讨张迪时有机缘招募许多归属于田虎的头领;安抚京西路,涉及到应该归属于王庆麾下的人物;出使辽国,有机会拓展外海军镇打破绿林势力的限制;讨伐田虎,与八字军的前身势力搭上了线;参与到西夏战事,也会牵引到不少西军将领以后的归属,这对于将才甚多可是缺乏帅才的原梁山势力而言,都将会是最有力的的强援。何况水浒传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名著,然而还有许多两宋交替之际涌现出的抗金义军领袖,却都是史中留名的。
梁山是要有,但是“梁山”绝对不能只有一个,否则大事难成。
说了这些,也是打算向诸位大概阐述下主角以后剧情的走向,其实由于第一次写了这类长篇而经验有限,如此官场绿林两头着写真心很费脑子思虑,然而自己给自己埋的大坑,含着泪也要把它给填上了。
以上。